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具科普知识栏   内容

匠人夫妻传承千年笔墨文化

cnnbsa发表于 2018-11-16 14:03:43 阅读次数:0
50余岁的王壮升、张喜婷夫妇分别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墨制作技艺和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近30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他们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毛笔和墨锭,将这对“文房双杰”的魅力发扬光大。

在山西省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城的一条幽深小巷内,有一座名为“积文斋笔墨庄”的家庭式小作坊。王壮升、张喜婷夫妇在这里生活、工作,坚守着这两个古老的行业。

家里非常温暖,张喜婷穿着工作服正在“打尖”。她左手紧紧捏着一撮羊毛,右手用骨梳从下半截开始往下慢慢打尖。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安安静静地操作,一点都不能急。”张喜婷介绍说,制作毛笔的工序有挑羊毛、撕羊毛、沤羊毛、掇皮根、打尖、齐羊毛、断麻、打麻条、扶盖毛、晾笔头等,一批毛笔从原材料到成笔,需近一个月时间。

在选料上,积文斋毛笔一直以优质羊毛和黄鼠狼毛为主。张喜婷还会专门添加一点秋麻。“秋麻吸水性好,这样可以增强吸墨力。”

    每到冬天,丈夫王壮升就承担起了接送两个小孙子上下学的任务。他说,天气太冷、太热时都做不了墨锭。

    在王壮升的作坊内,一口口碗里依然残留着从桐油燃烧中提取的烟灰,锤墨泥的锤子、制作墨锭的模具、压模具的压凳等给人古老沧桑之感。正在晾晒的一块块墨锭散发出淡淡墨香。

张喜婷在制作毛笔(合羊毛)。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王壮升介绍说,墨锭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分为炼烟、熬胶、拌料、成坯、烘蒸、锤打、称重、定型和修剪、晾晒、描金等十多道工序。“反复锤打是关键环节,就是要让烟料和胶料细腻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不能有泡泡,不然出不了好活儿。”

让人称奇的是,王壮升在制作墨锭时会在原料里加入麝香、冰片、朱砂等多种传统中草药。“老人们说这样可以防腐防蛀,增强墨色,还有治病的功效。”

王壮升、张喜婷夫妇的手艺都是从张喜婷的父亲张永福那里学到的。99岁去世的张永福有80余年制笔、制墨经验。30多年前,他将手艺传给女儿、女婿,如今王壮升夫妇又将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媳。

“现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我们的笔墨也比以前卖得好了。”张喜婷说,儿子儿媳常到外面参加各种文博会,边宣传边销售。产品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就连故宫的专家也常用她制作的笔作画。

如今,他们的笔墨既传承古朴风格,又充满时代气息。在笔杆上,除竹杆外,还有木杆、景泰蓝杆、绿玛瑙杆等;原材料在羊毛、黄鼠狼毛基础上,又加入了獾毛、艾鼬毛等。

此外,胎毛笔也日渐受到现代人的喜爱。记者看到在一杆胎毛笔上,写着婴儿的姓名、体重、出生日期。张喜婷说,民间有给满月的婴儿剃头发的风俗,用剃下的胎毛做原料,制成胎毛笔,非常有纪念意义。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