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内容

贝发三十年·学习篇丨从“流动摊位”到“亚洲笔王”

cnnbsa发表于 2024-05-24 16:05:42 阅读次数:0
从早期的“用贝发笔成功签约”的商业使命到“为中国文具享誉世界而孜孜以求”的产业使命,再到现如今“为合伙人成长,让伙伴们幸福”的社会化使命,贝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文化的正向导向作用,始终坚持文化的渗透作用,让优秀文化赋能贝发高质量发展。

图片

每家企业创立时,都有一个愿景,贝发也不例外,刚开始,企业就是想打开市场。1993年,时年36岁的邱智铭董事长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只有30多名员工、机器设备落后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没资本、没技术,那就得借力发力。邱总发现,圆珠笔是一个人人买得起、门槛也不高的产业,因此选定了笔作为今后发展的主业。选定了方向,邱智铭董事长就到余姚临山、温州龙湾和桐庐分水这三个圆珠笔厂家集中的地方,搜集样品,并把自己的产品也搭配进去,“混搭”成上百种样品后,他就开始了跑市场之路。

图片贝发当年生产的三色圆珠笔

当年,邱智铭董事长就拎着这些产品去了广交会。没有展会位置,他就花钱从“黄牛”那里买了张临时参观证,站在广交会场馆外和楼梯口等候来往的客商,并悄悄塞给他们名片。

图片

连续10天,邱总用这个“土办法”没碰到一个意向客商。而上天总会眷顾勤奋的人。第11天,一个中东客商抛来了“橄榄枝”,签下了第一单。之后,依托产品和服务,小订单变成了大订单,小客户变成了大客户,贝发依托国外市场,开始以“滚雪球”的方式增长。

图片

贝发第一代制笔模具

1996年,贝发外销达到2600多万美金,相当于当时上海“英雄”“丰华”“永生”和“中国铅笔一厂”四大制笔上市公司的总和。贝发已经从当初的“流动摊位”变成了有名气、有订单、有品牌、有口碑的“正规军”。

市场打开了,看得也就更远了,贝发的愿景就放大了,开始立志于做中国最好的笔。邱智铭董事长没有满足,产量上去了,质量也要上去。之后他去了制笔业发达的瑞士、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终于弄清了中国圆珠笔水笔的4个“病灶”:精细化工、表面涂装、精密模具、精密机械加工。回到宁波,他成立了研究中心、8个专业厂和一个保税厂。2013年,贝发“中国文具创意设计中心”已升级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这是当时中国文具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图片

贝发成立老照片

1997年开始,贝发平均每3天申报一项新的专利,至今累计申报的专利已经超过3300多项。2000年,贝发省级研究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获批,“BEIFA”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贝发把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零售占有率0.8%-1%,中国出口市场占到了16.7%,自主品牌达到了60%。贝发一跃成为行业龙头,“贝发中国制笔城”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制笔生产厂房大,是唯一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经济区域,年生产能力达20亿支。

“亚洲笔王”从此诞生。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