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内容

工艺复杂销路堪忧 金台制笔工艺濒临失传

文具协会发表于 2013-03-05 10:36:56 阅读次数:0
    上世纪60年代,顺庆区金台镇活跃着一群以制作毛笔为营生的手艺人,最鼎盛的时候,该镇9个村落几乎村村都有50余人参与毛笔制作。他们多以家庭为单位,白天操持农活,一到晚上老老少少就围坐在油灯下制作毛笔。每逢赶场天,制笔人就拿着做好的毛笔来到镇上茶馆,卖给云集此地的外地笔贩。2月20日,记者来到金台镇采访了当地制笔艺人,得知由于工艺复杂、销路堪忧,金台毛笔的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对于金台毛笔的起源,镇上老人告诉记者,秦朝时期,被尊奉为“制笔始祖”的蒙恬遭到宦官赵高迫害,其部分身怀制笔技艺的族人为躲灾避祸,逃难至今天的重庆、四川等地,其中一支族人来到南充金台,并把制笔工艺传授给当地人,金台毛笔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蒙姓仍为金台镇大姓之一,其中土地垭村、蒙承宫村,90%以上的村民都为蒙姓。

  “在当时,制作一支上等毛笔,需经过大小108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董家院村民冯宗福是现今金台镇为数不多的制笔艺人,他告诉记者,各类毛笔的制作都须经过铰笔筒、煮麻、除脂、拣齐、切毛、梳均、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每道工序里又包含很多小工序,概括起来则俗称“水盆”和“干活”两大工序,经过这些工序制作出来的毛笔不仅色泽上乘,笔头柔软饱满,书写起来也婉转如意。

  然而,随着毛笔这一书法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金台镇昔日红火的制笔场景而今再难觅踪影,只有冯宗福等部分老艺人还保存着成套的制笔工具和制笔技法,但一直无人愿意继承,不光因为毛笔销售市场冷清,且单学习一遍制笔程序,就得3年时间。要长时间忍受疲累、枯燥的生活和面临着学成后无“利”可图的窘迫,这成为金台毛笔传承下去的最大障碍。

  “也许,毛笔制作工艺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会完全中止,但无论怎样,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金台毛笔传承下去。”采访结束时,冯宗福的一番话让记者无限感慨。【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其它新闻